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句容碧桂园学校 编辑:佚名
教育者要抬头仰望星空,更要低头精耕细作。
——句容碧桂园学校 杨副校长
句容碧桂园学校杨副校长,IBDP考官、培训官、学校授权访问官,中国与蒙古地区IB世界学校联合会(ACMIBS)筹备委员会委员,联合会原副**。曾任广东碧桂园学校教学主任、项目协调员。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历任国际部IBDP项目协调员、国际部副主任、主任,全面负责1-12年级各项**。2018年至今,任博实乐句容碧桂园学校教学副校长。
不管何时看到杨校长,她总是那么地优雅从容,聆听杨校长讲话,总能学到很多新知识,打开一个新思路。杨校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句容碧桂园学校的教学**是如何开展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句容碧桂园学校副校长杨永珍女士。
Q:我校从上一学年开始一直在开展“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研活动,这个主题听来非常打动人,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一年获得了哪些成果?
杨校长:教育者一定要“抬头仰望星空”,同时又要“低头精耕细作”。而且这两点缺一不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研活动就是“低头精耕细作”,就是要将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中,从而让学生终生受益。
在目前课堂教学还是学生学习主要途径的现状下,抓住课堂,深耕课堂,重构课堂,让学生看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让课堂发挥学生培养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提出让学生在不断“体验、创作”中提升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初衷。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链接,让学生在与课程内容、实际生活、同伴、老师的互动和碰撞中理解学习内容,感受学习的意义。
但是,重构课堂是要打破老师们原有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需要大家拥有走出舒适区,敢于尝试,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很快就能见到效果的事情。但是,无论付出多少努力,无论需要多长时间,哪怕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一辈子都值得去坚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培养出真正的具有思考力、学习力的独立学习者,终身学习者。
为此,我们在各个层面做了大量的**。我们每学期坚持开展学科组、学部、学校三级公开课教研活动,就是为了在全员研讨的氛围中促进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变革,从而提升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与能力,激励学生要学,帮助学生会学、能学,从而达到自学的境界。我们在各学部组织了为期一学期的“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深入讨论,并制定出了结合学部特点,学生年龄特点,课程特点的“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相关教研活动。紧接着,我们以大学科组为单位组织老师们对“学科价值”、“学科本质”、“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学习方法”等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深入探讨,并制定了基于学科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阶梯式培养目标。
去年12月我们开展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学术活动月,几大学科组开展了校级同课异构研讨活动。IB课程与国内课程同课异构、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同课异构。老师们围绕“让学生习真正发生”这个主题,从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成、过程生成、方法生成、知识生成等维度,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并深切地认识到,学习的发生,一定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和再出发,因而必定是“学生为本”、“学习为本”、“生成为本”的教与学。
今年5-6月我们继续开展了“让学习真正发生,关注学生体验与创作机会的高效课堂”青年教师研讨课活动。中文、数学、英语、人文、科学、艺术、体育、设计八大学科进行了研讨。今年5-6月份的研讨在去年的基础上有两个创新点:**,在单学科课堂教学中,我们的研讨内容与形式都超越了课程本身的限制,把创意写作、模拟历史,以及“大树有多高”等实际问题的解决搬到了课堂上;第二,我们跨出了单学科的限制,针对超学科与跨学科课堂教学也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讨论。超越学科界限的研讨,旨在培养学生全局性以及整体式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优秀的年轻教师的风采,感觉非常欣慰。
本学期,期中考试后,11-12月份,我们将继续进行“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研讨。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计划把这项活动从校内推广到校际,进一步打开老师们的视野,在更广泛的碰撞中,提升老师们的课堂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计划把所有研讨的课题都确定为真实情境中的实际任务或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推动“体验与创作”的层次,进一步展示学科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的研讨将不仅仅局限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中,也许会延伸到一个单元的教学中。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学校拥有1-12年级不同学段,开设国家课程、多种国际课程,同时有来自不同背景、甚至不同国籍的教师。能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在同课异构的研讨中,老师们的思路在逐步被打开,能看到大家兴奋的眼神与表情。特别是中国老师与美国老师同时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设计,在英国老师与中国老师对于同一节英语课的不同解读中,我们看到国内课程老师的严谨以及国际课程老师活动的丰富达到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境界。这种感觉非常好。
为了促进更好的教学研讨,更多的思维碰撞,我们在机制上做了保障。为了将不同课程、不同年龄段的学科特点进行柔和,相互借鉴,我们打通了学段界限,打通了课程界限,成立了中文、数学、英语、个体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体育等6大学科组,由富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大学科组组长,每学期进行2-3次全校共同教研。
在大学科组两年的不断研讨与提炼的基础上,到目前**,每个学科组都基本形成了本学科的教学特色与镇江市级研究课题。比如,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与创意写作;英语学科的创意写作;数学学科的“源于生活、服务生活”,以及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科学与技术学科的STEAM跨学科课程研发与教学研究;艺体学科的“基础+个性专项”课的设计与实施;人文学科的创意写作以及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灵魂、世界情怀”的解读等等。所有这些特色的选择与确定都从以下几点出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Q:从您的讲述中,我感受到学校的老师在教研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这一年肯定收获了很多。您刚才还讲到教育者需要抬头仰望星空,这一句怎么理解呢?
杨校长:“抬头仰望星空”有三个层面,一是,教育理念要具有前瞻性,为“未来而教,为未知而学”;二是教育目标要具有纯粹性,即“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终身发展”;三是教育行为要具有科学性,我们一定要**大家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前行,老师们可以试错,但是我们引航的方向不能错。同时,我们要清楚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学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因此,我们的目光就不能只盯在学生目前考了多少分,能申请到什么大学。当然,这些非常重要,是学校教学中的“1”,但不是唯一重要。我们既需要关注学生的近期收获,同时又需要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要“眼中有人,心中有人”,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而努力。这应该是教育者一切决策的初衷。反之,若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都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二者之间没有矛盾。我还想强调一点的是,大家对于学习的认识与学生的发展经常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果就越好,老师讲的越多,学生就学的越多。我们需要借助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学习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情感学习等知识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另外,未来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产品化的大众,而是个性化的自己。如何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路径,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5年以后,10年以后,甚至15年以后的社会中能幸福生活并能脱颖而出,这些都是我们要想的事情,关键是要做的事情。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每个学生走出适合自己的路。
因此,我们给学生提供高选择性的多元化课程,*括国家课程、以及IB、A-level、AP、IFD、BTEC等国际课程,学生在选择课程的过程中其实就是重新找回自己的过程。另外,上一学年我们引进了许多校外合作项目,通过专业人士辅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比如,击剑、马术、棒垒球、机器人、管弦乐等等。
同时我们的学科作业以及项目作业的设置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多元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完成作业任务,或者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比如,一个学生喜欢音乐,她就可以把音乐创作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一个学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她就可以对茶道进行深入研究。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更好的在做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提炼自己的兴趣,从而发展个性。另外,多元的评价体系,丰富的校园活动,都是为了给每位学生作为世界上具有特色的个体提供不同发展的可能性。
即通过课程、活动、学习任务、评价方式等设置的多元化,成就学生个性化。
Q:很多人说,中国学生很少做从0到1的创作,这点您怎么看呢?
杨校长:创造性思维的确是中国学生比较缺的,这不仅是我们的感觉,也是我在上海时所做的一项研究中的结论之一。中国学生确实在表达、沟通与创造性思维方面比较欠缺。这里面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成长、学习经历的影响。文化因素的影响主要在于成人作为权威的控制欲。在家里,小孩要听家长的,在学校,学生要听老师的。孩子们没有判断、没有选择、没有表达、没有独立承担任务、解决问题的机会,反而遇到事情就是等着大人告诉他怎么做,等着老师给出正确答案。所有这些都是导致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决策能力的原因。
但是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吗?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出课堂上给学生“体验、创作”的机会,*括语言学科、人文学科的创意写作、STEAM项目的开展、中英文话剧等都是这个目的。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有名别,这种思维的形成需要学生在不断参与、不断体验、不断动手、不断创作的过程中才能慢慢形成,绝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能培养起来的。
同时,我们提倡构建民主、尊重、鼓励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心理轻松、环境舒适的氛围中积极思考,有胆量去质疑、去提问,给予学生表达创造性观点的机会与空间。这时候教师不一定是知识上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所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需要的是师生关系的重构。另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帮助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就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需要影响孩子成长的每一位成年人,*括教师、家长,放下所谓的“权威”,所谓的“面子”,所谓的“为他好”,丢弃“控制欲”,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试错的机会,给他“鼓捣”的机会,给他自我创造的机会。因此,我们对于一节好课的评判,决不以“教学按照原有的设计有序进行”为依据,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在一节课上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思维是否受到挑战,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是什么。我们对于收获的定义不仅仅在知识与技能层面,同时*含学生兴趣的形成、态度的转变、思维的开放等。
Q:我们在教学方面还有哪些计划?遇到的挑战是什么?您对学生、老师、家长的期待是什么?
杨校长:我们会持续深耕课堂,推进“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教学变革,进一步提升学生培养效果。同时,我们刚才没有谈到,事实上课堂不是学习发生的唯一场所,我们一直致力于把学习延伸到课堂外,校园外,社区内,社会中。学生的外出研学是我们各个学部都有的常规活动,比如上学年的徽州古村落的探究、博物馆研学、重走长征路等等。但是由于疫情影响,这些活动就被搁置了。随着条件的允许,我们会继续推进“让学习在行走中发生”,也可以叫“服务式学习”,即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知识去解决社区中,生活中、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习效果在服务社区,服务他人中得以具象化。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与敬畏,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也会逐步形成。同时,在行走中,我们所追求的学科价值也能充分体现出来,比如,与自己的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等等。
面临的挑战很大,主要是教师、家长传统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挑战。因此我们对于老师的期待:上一节“让学习真正发生、提升学生体验与创作机会的高效”课,过一种“协作、学习、研究”的专业生活方式。我们不同学科组都有共读书、共研讨的学习任务,以期通过老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成长。在学校社区中人人都是学习者,都是成长者。学校就是帮助每个人成长的地方。我们也诚挚邀请家长作为学校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到学习社区的构建中,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我们的学生部分是要申请国外大学,部分是在国内大学就读。无论在哪儿,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越来越小,越来越平。因此,人人都要具备与来自世界不同区域的同伴对话与相互协作的能力,都要有理解别人的,以及被人理解的,行走于世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观点也越来越多。因此,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需要**欣赏他人不同的观点,***容不同,**“和而不同”。每个人都不要局限在“小我”里,要用大观念引领我们的思维与行动。通过良好的同理心的构建,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中相互成就。
最后祝愿我们所有人都在越来越“不确定”的社会中,树立关于学习与成长的“确定”的信念,进一步提升句容碧桂园学校的集体智慧。
句容碧桂园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