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句容碧桂园学校教学研讨活动之英语课

来源: 句容碧桂园学校      编辑:佚名

为了提升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培养效果,探索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路径,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促进教师有效成长,句容碧桂园学校于去年 12 月份设立“学术活动月”, 并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活动。一年以来,各学科组教师通过对学科价值、学科本质、学科核心素养的讨论提炼、反思总结、不断探索提升日常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在校级各领导的关注和指导、各部门教师积极参与和精心准备下,今年的“学术月”如期举行。

“让学习真正发生,提升学生体验与创作机会的高效课堂”,即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理解中创造、创造中服务。其重要意义在于让学生在不断参与、体验真实情境的过程中,理解所学核心概念,并能将其迁移至其它问题解决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创造新事物、新观点、新方法、新路径;从而在课堂内外能更有效服务他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在此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也因此获得了持续学习得能动性与创造性。

12月10日上午,英语学科组教学研讨活动为本学期的校级课堂教学研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不仅是学习英语,更是通过英语学习

关于英语学习,很多人都有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学英语=学语法+背单词”。而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低,很多时候也会被简单对等为单词或者语法规则的掌握程度。如果你也这么认为,那么你很有可能是将英语看做一门单独的学科。其实不然。学英语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学什么呢?语言是用来思考和交流的。以IB English B大纲为例,学生学习所依托的语料素材围绕identity, experience, human ingenuity, social organization, sharing the planet五大主题展开,可以说涉及到各个学科。除了英语知识的学习(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英语技能培养(听说读写),英语课更是老师与学生一同进行思维碰撞,提升认知,更好的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时刻谨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5C能力(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ity, culture competence)。作为句容碧桂园的英语教师,我们不断提醒自己,英语课堂不仅仅是学习英语静态知识,更多的是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感受提高英语学习能力。语言学习是对思维的培养,是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研讨课回顾

1.融合课程小学5年级 苗老师 What is it made of?

2.国内课程小学6年级 冯老师 What is it made of?

3.融合课程初中7年级 于老师 Time management

4.国内课程初中7年级 李老师 Shopping

同课异构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能够很好的体现不同老师对于同一材料的不同解读。融合课程与国内课程的同课异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课程大纲体系下,教学的侧重点异同。

本次两部门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取自于Super Minds第五册书第五单元的语法部分, 主要是be made of和be used for这两个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学以致用 —— 垃圾分类,做环保小卫士

▪授课老师:融合课程小学5年级 苗老师

▪面向学生:融合小学5年级

学以致用.jpg

课程开始,苗老师将四个生活中常见的不同材质的水杯装入袋子里,放在四组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触摸感受物体的材料,自然引入本节课概念性知识:材料。教师适时导入be made of 和be used for的语法结构,并进行小组课堂练习。

接下来,苗老师播放外教约翰老师提前录制的视频。约翰老师在视频中提出:他住在南京,今年11月1日南京官方正式实施了垃圾分类,但他在生活中分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垃圾,请同学们帮助他。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知识,以写邮件的形式向约翰解答困惑,既练习了知识点,又把当下热点“垃圾分类”给学生做了普及。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帮助约翰解决问题,服务他人,感受到了学习的价值与意义。随后,苗老师通过目前在牛津大学学习材料科学专业的季鼎乔的语音,向学生们传达了保护环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倡导大家不仅在南京、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要做好垃圾分类以保护环境。

整节课参考了3P(Present演示-Practice操练-Produce成果)教学法,使演示-操练-成果形成小循环,课堂结构完整,主题层层递进,学生参与度也很高。本节课秉持了“让学习真正发生,提升学生体验与创作机会的高效课堂”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设计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点过程中渗透了共享地球、负责任的行动、用所学知识服务他人的意识,真正践行了IB项目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国际情怀意识的培养。

(theme--sharing the planet, IB learner profile--caring)

从材料的发展历程,感受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授课老师:国内小学6年级 冯老师

▪面向学生:国内小学6年级

从材料的发展历程,感受科技对生活的影响.jpg

课程开始,冯老师播放了一段猿人制造石器的视频,以石头(材料)、 刀(物品)、切割(用途)导入本课语法教学内容,be made of 和be used for 。学生们在进行语法操练时,将句子描述的内容与图片进行配对,了解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以及材料、用途。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思考和分享各种人造物品为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接下来冯老师引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时代的概念,让同学们设计用什么材料来制造一个未来时代的交通工具,开头的视频,引出材料的变化与科学的进步。

课的最后,学生们观看了嫦娥5号探月的视频,冯老师让学生在课后围绕 What is it made of去研究嫦娥五号的制作材料,将本课与历史和科学学科相结合,进行学科拓展。

本节课的跨学科情境设置,鼓励学生通过英语进行学习,积极思考,尝试创新。整节课有从古到今再到未来的横向时间跨度,也有从地球到太空的纵向探索,课堂内容饱满充实,同时又与教学内容紧密,不显得空洞。

(theme--human ingenuity; IB learner profile--thinkers)

克服拖延症,提升时间管理能力

▪授课老师:融合课程初中7年级 于老师

▪面向学生:融合课程初中7年级

克服拖延症,提升时间管理能力.jpg

日复一日,时间悄然而过,我们经常说“时间不够了”,“时间还多着呢”,但是我们的感知正确吗?于天媛老师以感知时间的小游戏开始,让学生起立,在心里默念30秒,然后坐下。从游戏我们可以看出来,有的学生很快坐下,有的用了比别人长的多的时间,说明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有所不同。接下来,于老师通过图片 (教师对学生作业晚交,上课迟到真实记录的截图)以及一段学生自习过程中不断被其他同学打搅的视频,引入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导致时间管理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哪些?接下来学生通过观看Ted演讲视频,得出**的问题是-拖延症。拖延症十分常见,为什么大家会拖延呢?如何避免拖延,管理好有限的时间?学生们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得出了造成拖延的多种原因;五个小组继而针对不同的原因讨论并分享了解决方案。

接下来,老师向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周末计划,抛出了问题:这么多要做的事情,如何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确保高效完成呢?由此,引入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学生们在理解了方法之后,开始实践,为即将到来的周末制定计划,并利用四象限法则,变身高效的时间管理小能手。最后,孩子们迎来了课堂挑战任务 — 为写邮件求助的朋友分析他们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并回复邮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邮件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学生们在真实生活中常见的,结合前面大家一起分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小组讨论并以提建议的形式帮助“朋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之间互换写好的邮件,给出简短的评价,以实现peer evaluation (同伴互评)。

在课堂的最后,大家一起欣赏了诗歌《明日歌》英文版的片段,认识了life calendar,并了解了乔布斯的演讲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再次感悟到时间的可贵,要珍惜时间,努力成为高效的时间管理者!

本堂课的任务设计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符,学生们得以在真实情境下练习有关事件管理的词句,同时掌握ATL(Approaches to Learning)中的时间与任务管理能力 (Time and task management);学生们的合作、交流、多角度思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theme--identity; IB learner profile--balanced)

节日礼物,理性消费

▪授课老师:国内课程初中7年级 李老师

▪面向学生:国内课程初中7年级

节日礼物,理性消费.jpg

“购物”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话题,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李萍老师在课前播放了一首圣诞歌曲,引出购物的话题,让学生思考购物时应该考虑到什么,以及制作购物计划的重要性。接下来创设情境,告诉学生李老师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想给家人买份礼物,让学生帮忙提建议。从给谁买,买什么,去那里买以及为什么买这个礼物这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在脑海中逐步形成一张购物计划的思维导图。学生们经过讨论选择合适的礼物并讲明推荐的理由,并对去实体店购物还是网购进行了探讨,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了网购和实体店购物的利弊。

当前面所有的铺垫全部完成后,就进入到书本Daniel为朋友买礼物这个对话中,通过“听—写—读—说”,这几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在讨论话题时可以运用哪些句型,让学生从模仿课文到自己编造对话,从而把书本的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进行升级改编。学生在这个环节完成得非常好,不但**了如何为家人和朋友选择礼物,更是自己总结出了选礼物时的注意事项,比如要选对方感兴趣的东西,要有计划地花钱,不是越贵重的礼物就越好等这些观念,更是懂得买礼物时最重要的是心意而不是金钱。

最后一个环节,李老师播放了一段来自《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思考影片中的女主面临的困扰,把学生分成了小组进行讨论,提出哪些办法可以帮助购物狂。这个环节的设计除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让他们明白量入为出,理性消费。

这节课教师所有设计的环节都来源于真实情境,以制作圣诞节购物计划为主线,学生在老师的一步步的指导下,脑海中逐步形成了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这节课看似平淡却很实用,整节课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些英语单词句型这些知识技能,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theme--experience; IB learner profile--reflective)

评课研讨

当我们观摩公开课时,更多的是在自己的角度观察学生表现,从授课教师的课程设计中汲取灵感,同时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但个人的视角是有限的。评课,让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去了解教学设计中的巧思以及被忽视的细节问题。

下午在启真报告厅,在大学科组长王登青老师的主持与组织下,各部门英语学科组长、中外籍英语教师共同参与了评课活动。大家围绕上午研讨课的话题、教学设计以及教师教学理念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如学生犯了错,纠正时机和场合;如何更好地设置启发性问题;如何设定和细化教学目标,平衡知识与情感目标,设置更加适合的教学活动;如何在透彻理解大纲教材的基础上,选用辅助教学材料;如何更好的了解学生先修知识水平,搭建脚手架等等。李素芳老师作为评委与主评人对每一节课都做了详细的点评并提出了继续改进意见。

总结

正如杨校结语时再三强调的,英语应当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不能只围绕词汇、语法这些静态知识点。语言是为了交流,语言帮助我们思考。语言本身就是历史,人文,科学的载体,学习语言不能绕开学科而独立存在。跨学科教学(inter-disciplinary)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而是教学本质,教学理当如此。

早在学校这个社会机构存在之前,学习本身就是不分学科的,目前在一些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的国家,如芬兰,也正在实行融合学科教学,类似于我们目前的探究课程。真正做到学英语,用英语学习,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每个老师,尤其是语言老师需要深入学习与研究的话题。

句容碧桂园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

相关新闻 更多 >